Pages

.

治咳不在止咳,而在通氣


摘自〜《任之堂跟診日記1P.212

 

 

治咳不在止咳而在通氣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4個是小孩子老咳嗽流鼻涕昏昏沉沉

 

老師說不能單治咳嗽要調他的樞機氣機用小柴胡湯加蒼耳子、辛夷花、通草與鵝不食草。這四味藥特好,能引藥入腦,鼻氣通於腦,能通鼻竅的藥都不簡單。

 

方藥為柴胡12黃芩10半夏10生薑10紅參10大棗四枚炙甘草8蘇葉10蒼耳子10辛夷花10通草8鵝不食草63

 

這小孩子吃完藥後就不咳了我們看到老師這方子並無一味止咳的藥方才知道,治咳不在止咳,而在通氣,氣通則咳止。

 

韶關有位老中醫治療兒科雜病很出名,他的方子裡面經常會用到蒼耳子,而且都是他在當地自己採的,以前我們還想不明白他用這味藥的深層意義,在看了老師給的這本《呼吸之間》後,慢慢地悟到了這用藥背後的一些道理。

 

《藥性賦》說:“ 蒼耳子透腦止涕,威靈仙宣風通氣。 "這藥都不簡單,因為中藥裡面,能直接透過血腦屏障調身體的藥並不多,就那很少的一些如麝香、川芎,還有老師提到的蒼耳子、辛夷花、通草這些。

 

我們想到,很多疾病都會令人頭腦昏昏沉沉,治療起來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用葛根、牡蠣、川芎、羌活之類升陽祛濕的藥,從人體後背部治起。

 

二是用蒼耳子、辛夷花、通草之類通鼻竅調呼吸的藥,從人體前面治起。

 

所以我們如果能讓呼吸順暢,讓頭腦清醒,這樣不就反轉過來調疾病,讓它康復了嗎?所以這通鼻竅入腦,令呼吸順暢的藥,要特別留意。

 

 

 
 
 
 
 
 
 
 
 
 
 

 
reade more... Résuméabuiyad

【轉貼】中醫的困境(下)


文章轉載自:慧民中醫〜中醫養生保健協會討論區

 

 

【轉貼】中醫的困境(下)

 

文◎黃成義老師

 

2013-11-24
 

在上一篇最後提到中醫的西化,這真的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墮落,因為打從西方工業革命開始,二百多年後的今天,“科學教”已經變成不可質疑的唯一精神領袖,凡是經過科學方法認證的就代表著真理,但人類的智慧有限,科學方法只是我們探索這個世界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就如同民主制度一樣,它只是目前人類想出來執行公平社會最理想的方法之一,但未必是完美無缺不容改變的最佳方法。如同夏天的北疆,氣溫高達攝氏60℃以上,人卻不會感覺熱,若把60℃換到台灣,不死一堆人才怪,請問溫度與熱之間的關係如何定論?

 

同樣地,中醫的一整套系統理論,也是古聖先賢們經過千年的智慧結晶,推衍出一套解釋大自然的系統科學,它肯定不是完美無缺的,但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也證實這是一套非常完整且有用的系統,我一直覺得學習中醫就如同有機化學一般,首先,你必需要進入這個體系,暸解裡面所使用的符號語言,接著你會發現,很多方便你理解的理論,充其量只是自圓其說而已,但它真的一無是處嗎?不,相反地,這個理論在特定假設前題下,是非常的簡單易懂的,再根據基礎的理論,你可以推演到許多未知的現象上。

 

之所以很多有心人士,以不科學的名號壓制中醫,就是因為外鬥外行,而很多體制內中皮西骨的中醫,又打著現代化的名號要改革中醫,又是內鬥內行,結果造就現今中不中西不西的半桶水中醫大行其道,無法體會箇中真諦。其實現代人之所以覺得中醫不科學,沒有重覆驗證的能力,就是因為假設的前題錯誤,用西醫的名詞和對疾病的定義,要中醫相對應的治理,傳統中醫師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體質辨證用藥,結論卻是中醫沒有一定的規則,不適用於全體人類。這就好像中醫裡面的溼病,叫西醫去做診斷,結論會有神經發炎、肌肉發炎、腸胃不適一堆看似不相關的表症,中醫可以一次全部解決,西醫卻要分無數科別集合醫治,最後的成效卻不彰。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高血壓,中醫裡並沒有高血壓這個名詞,因為它是生病時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只要身上沒有病邪,自然就沒有血壓高的道理,所以高血壓的病患並不是一輩子都在高血壓,而是身體感到不舒服時才去量血壓,此時肯定早已生病,血壓自然就會飆高。所以對於西醫一顆簡單的降血壓藥,中醫的調理從辨證病因病位開始,至少有10種以上不同的治法,當然你如果要簡化成中醫無法治高血壓我也沒輒,反正來到中醫要求治高血壓的病患,心理八成也是半信半疑。但我知道有中醫師開出的降血壓藥奇效無比,其實就是一堆大苦大寒降肝火的藥,從病理看來,把你的體功能打壓下來,血壓自然就不會飆高,但這跟西醫的治法有何差別?最後傷害的還是你的體功能,人愈吃愈虛,十足的七傷拳。

 

很多人高喊著廢五行,就是因為他無法體會五行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它可以簡化很多現象,減少各種細微的病症影響你對整個系統的判斷,廢了五行就如同廢除有機化學裡面所有的定理,你必需從頭開始由最基礎的現象一一學起,下場就像建構式數學一般,明明112背一下就可以上手的,卻要小朋友去理解背後整個加法的意義,結果就是太過複雜而什麼都學不好。

 

簡單來說,肝木克脾土,在古書裡可能簡化成「木克土」三個字,背後代表的意義肯定非常的複雜,可能是熬夜過後,脾胃耗費過多的元氣供人體活動使用,而造成脾胃虛弱;也可能是生悶氣造成肝氣不順,而肝氣又跟神經系統有關,間接影響了神經內分泌系統,所以造成不飢不食的問題。中醫根據脈象和望診的辨證,可以導出補脾胃或是泄肝火的治法,但在西醫可能要經過無數次的檢驗,最後跟你說可能是某種疾病,然後各大醫院的結論莫衷一是。但最可悲的還是新世代的中醫,硬是要把簡潔易懂的理論,解釋成因為肝的機能過度旺盛,造成脾胃的機能被壓抑,總覺得在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就好像白話文運動以後,一堆人莫名其妙地把優美的古文翻譯成又臭又長的句子,反而更不容易被一般大眾所理解。

 

中醫面臨的困境還可以分成下列幾點:

 

4.傳統醫學的發展停滯:

 

中醫這套理論幾乎可以套用到世界各地的傳統醫學,像是之前看到旅遊頻道介紹非洲有民族喜歡挖地下的泥土,烘烤成一塊一塊如同巧克力的東西當零食吃,馬上我就想到原因是可以健脾養胃,就如同中醫裡很多健胃整腸的藥材都要根深入土中一樣,因此水耕蔬菜多吃對脾胃不是好事。但我一直覺得,深入土中應該和西醫裡所說的微量元素很有關係,不過,如果每個中醫理論都要花費十幾年用科學方法驗證,根本就來不及救人了,中醫的科學驗證是一門很有趣也很龐大的研究題材,很值得有心人士深入鑽研,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最後的結果還是不影響整個中醫理論,你還是得用老祖宗的方法治病。

 

但有趣的是,中醫和印度醫學與西方醫學,似乎是完全自成體系的三套理論,都各有所長,但也都無法互相融合,印度的瑜珈與冥想和中國的武術與禪定,有著微妙的關係,但發展出來的模式卻又不盡相同。而這三個醫學都發展出相似的五行體系、七脈輪、四元論,但西方的四液學說相對較不完整,能夠對應治理的方法也少得多,因此在現代醫學的出現後,傳統西醫很快就被淘汰;而印度醫學對中醫有一定的影響,但麻煩的是兩個系統很相似,但根本的理論卻又不相融,就好像不同的宗教看到相同的現象,但解釋的角度和面對的反應又不一樣,可惜的是印度醫學似乎也走向沒落一途,倒是瑜珈和冥想在西方頗為盛行。

 

現代醫學有它不可抹滅的價值,我想就像中醫再自大,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西醫的位置,尤其是在衛生條件改善方面。因為治亂世,當然用重典嚴刑峻法會快又有效,因此用對抗病菌的方法消毒殺菌,很快就可以改善貧困地區的衛生問題。但西醫的發展也會遇到瓶頸,那就是我們無法殺死世間所有的病菌,事實上菌乃天地之物,中醫追求的是與菌共生,因此一味的消毒殺菌並不能預防所有的疾病,反而太乾淨會惹出很多奇怪的疾病。所以相對乾淨的環境,是健康生長所需,但過度乾淨的環境卻不利於正長生長,拿現在小皇帝肆瘧全球來說,過度保護孩子反而讓他的身心不健全。

 

但很多亞洲人並不暸解自身的優點,就像是硬要在運動場上和歐美人士比肌肉大小,反而造成自卑而要求全面的西化,以為這樣就可以趕上西方的現代化,就如同藝術市場上,你畫出和西方人一樣的油畫並不會為你加分,而是具有本國特色的形象才是難能可貴的。同理,中醫一味的現代化,用西方醫學名詞加上臨床驗證療效,真的看得我一個頭兩個大,完全以西醫的角度看中醫,造成現今中醫發展的停滯。尤其從清末民初的幾本新編本草出版後,似乎再也沒有人用寒涼平溫熱來分類新藥,全都變成化學分析的元素比例,對中醫用藥而言一點幫助都沒有,現今世界交通如此發達,有很多古人看都沒看過的植物可以利用,但卻沒有中醫大家能把它編入本草之中,實在很可惜也很可悲。

 

老實說,我真的不太敢推薦民國以後出的中醫書籍給朋友看,因為大都寫得亂七八糟,完全看不出中醫的理論和價值,尤其很多都夾雜著西醫的理論,很容易把人給搞糊塗。當然,用西醫解釋一些中醫的論點是現在的趨勢,藉由西醫的名詞比較能讓一般人進入中醫的世界,但很多人在寫一些冠冕堂皇的文字,實際上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在寫些什麼,因此要把中醫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就是先讀懂中醫,唯有中醫讀通了才能把西醫的理論一點一滴的對比加入,正是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令人憂心的是,現今大多中醫師都是先學了西醫後,再由西醫的角度把中醫藥方套用進來,這也是為什麼治不好病的原因,因為對於疾病辨證的假設前題錯誤,就再也無法用中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5.民眾對中醫的錯誤認知:

 

一般民眾大多把中醫等同於草藥,而地下電台賣的偽藥也全都怪罪到中醫的頭上,一堆莫名其妙”呷好道相報“的奇怪偏方也歸類於中醫,但這些都不是正統的中醫,因為真正的中醫要辨證才能用藥,辨證不明用藥不清可是會死人的,但普羅大眾卻總是以為花花草草多吃沒事,孰不知中醫寒熱虛實用藥相反,死人可是很快的。

 

中醫不等於草藥,但把所有的草藥排除在中醫之外,根本就是矯枉過正,因為能夠把草藥有系統的用入中醫,就是變成替代性的中藥,這在早些年兩岸不通航時,很多中醫前輩努力地把台灣在地草藥替代難以入手的進口藥材,這是先人的智慧結晶,但台灣卻為了管制方便,只要不屬於傳統藥材,一律不准出現在藥品當中,多少前輩的寶貴心血就付之一炬,卻不見相關單位用心整理,把台灣在地草藥新編入本草中,這才是台灣在地醫學的獨特所在啊!

 

另外,前面說過中西醫對疾病的定義不同,很多病人來看中醫,開口第一句就是我有高血壓糖尿病,師父說了一句“你感冒了”,病人就會回“沒有啊,我不覺得有不舒服”,但明明病人的手心和手背的溫度異於常溫,六針下去馬上就出汗,且手心手背的溫度就恢復正常,這時師父又會叫病人動一動脖子,是不是覺得不那麼僵硬。其實中醫對疾病的定義在西醫往往歸類於“亞健康”,像是打哈欠代表氣不足,打噴嚏代表肺中有寒,頭痛項僵就是中醫對外感的定義,一般人卻往往視為正常,要等到真正發高燒流鼻水喉嚨痛才叫感冒,那是自找麻煩!

 

再來就是自然醫學的興起,一堆廠商打著本草的招牌在騙大家手上的銀子,最常見的就是人參相關的補品,且不論人參吃多了會上火,一堆無良的廠商用便宜的西洋參代替東北參,但兩者的寒熱療效大相逕庭,東北參色黃是補胃氣偏熱,西洋參色白是降肺氣偏涼,兩個東西唯一的相似點就是命名為“人參”,這又是化學元素分析的惡果之一,大家只看主要成份相同就說療效相似,但中醫的寒涼平溫熱光是產地不同,可能就有不同的療效,更不用說連品種都不同的東西,怎麼可能作用會完全一樣?

 

其它就是一堆似是而非的觀念,你說它錯它又不完全錯,但要說它對肯定是不對的,像是黑芝麻多吃可以補腎,還可以讓頭髮變黑,但卻有廠商硬是加上五味子販賣,雖說五味子可斂肺氣,肺氣沉降入腎所以可以滋腎,因此西醫研究發現五味子對腎有好處,我一點也不意外,但真正懂中醫的人卻不敢叫你沒事亂吃五味子,“病之初起禁用五味子”,因為五味子斂氣,而有表病或是火病時,需要發散以排病邪,因此若身上有病邪的人再亂服五味子,反而把病氣全鎖在身體裡,更不容易康復。

 

6.中醫的傳承危機:

 

古中國之所以走向沒落,就是因為有太多人藏私,傳子不傳賢,對外人總是偷留一手。我相信肯定有比師父強得多的中醫,但能夠認真教學把所知所學亳無保留傳授出來的中醫大家,真的就屈指可數了。其實師父的理論也是從古人身上學來的,若是沒有古聖先賢無私的著書傳承下來,師父的醫術也不可能突飛猛進,像是對岸由國家統籌整理出來的“明清名醫全書大成”系列,就真的是很偉大的一個工作,陳士鐸算是師父最推崇的大家之一,因為用藥泄中帶補,有退有守四平八穩,且思辨清晰論證完整,但很可惜的是對岸似乎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因為一般人難以理解這種一等一高手的境界。

 

在台灣也是如此,陳士鐸的藥方開出去,有很多中藥鋪不敢拿藥,因為有些劑量都太重了,但其實清代人才是最接近現代的朝代,與現代人的體質也最為接近,尤其大家大魚大肉吃多了,運動又不足所以元氣虛弱,不像古代人用傷寒論裡輕微的劑量就見效,往往還要重加人參護住元氣才可以攻病,因此陳士鐸寫的劑量有多重就是要用到那麼重,奇妙的是,陳士鐸說六帖有效就是要吃足六帖,只能說古代名醫看的病例多了真的是料事如神。

 

有鑑於此,師父在整理古書和著作新解上用力頗深,因為醫書可以流傳下去,後代若有幸因此入門,也算是造福人類。但可惜的事,台灣對整理古籍方面似乎不熱衷,反倒是對岸非常用心的在整理出書,所以書架上的簡體書愈買愈多,對台灣中醫的未來也愈來愈憂心。就如同現今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發話權,正一點一點傾向對岸,就算在流行音樂上還有一點點優勢,但台灣音樂界的沒落卻是不爭的事實,中醫界也是如此,有很多中醫系的學生心裡盤算著,念出來以後還是得到大陸留學,才能真正把中醫學好,其實台灣還是有很多中醫大師,但被僵化的制度所壓抑,下場就是一堆寶貴的經驗全都沒有人傳承下來。

 

先前我說的怪婆婆就是,一身的絕學不對外展示,家天下真的害了中國數千年還陰魂不散;另外就是有心想傳卻沒人接,我就知道有一對兄弟,哥哥接下中醫的擔子,但弟弟改念西醫,畢業沒幾年就買了一棟房子,反倒是哥哥沉悶了幾十年,直到近幾年中醫抬頭加上網路興起,才突然之間變成門庭若市的名醫,很多老一輩的中醫都沒能傳承下來就是這個原因,弟子有才能的都改念西醫了,剩下一些考不上中醫的只能在家裡幫忙抓藥。

 

但對中醫傳承影響最嚴重的還是中醫的現代化,就如同焚書坑儒沒有消滅各家思想,反而是漢朝的獨尊儒術,造成其它思想的沒落,因為考試引導教學,讀了不能幫助作官就沒有人再用心研究了。中醫現代化就如同基改作物,改造了幾個世代的中醫,等到有一天發現新品種的中醫無法治病,卻再也找不回原本的中醫,因此,基改作物都要限定範圍限定品種,還要有植物種子庫,確保原生種的基因純正不受污染。中醫的改革也是如此,一定要留給體制外的師徒制一條後路,因為師徒制才是傳承的不二法門且觀德日的工藝進步,就是因為保留了完整的師徒制。

 

醫學應該是最保守的,因為健康需經無數的認證,知道可能的副作用衡量輕重後才可使用,但在科學教的洗腦下,一般人卻覺得愈是新的科技,就有愈佳的療效,孰不知再好的儀器都會有判斷錯誤的可能,最後解讀的還是醫師本人,因此經驗的傳承才是確保醫療品質最佳的方法,但可惜的是中醫的師徒制在兩岸三地都在消失當中,再也沒有學徒跟著師傅從認識藥材、做藥、把脈、跟診一一學起,這是中醫傳承上的危機,也是師父開課傳授中醫的主要目的,讓愈多人暸解中醫,人一多就有力量,就能夠改變大環境,為中醫的未來把脈開藥,相信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必定能使中醫再度發揚光大!












reade more... Résuméabuiyad

夜間磨牙用竹瀝吞服貝母、遠志粉


摘自〜《任之堂跟診日記1P.152
 

 

夜間磨牙用竹瀝吞服貝母遠志粉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這時秀梅又問說她以前的室友夜間磨牙特別嚴重那聲音屋外都可以聽到她問老師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很多小兒夜間都會磨牙,甚至有些大人也會這樣。

 

老師說這夜間磨牙,一般有兩個原因。

 

一是腸內有蟲積,所以用殺蟲消積下氣的藥就可以解決,如檳榔等。

 

二則是痰熱上攻於齒,這種就不是一般殺蟲的藥物所能。老師說這種磨牙是痰熱作祟,熱痰沿著足陽明胃經向上充斥到牙齦牙齒上所致,不是一般的肝火、肺火,所以用清熱解毒的藥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時該怎麼辦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化痰散結老師屋裡找出朱曾柏疑難雜症經驗集》,翻到〝疑難雜症從痰論治〞這一節,讓我們好好看看。治療夜間磨牙用竹瀝吞服貝母、遠志粉,就這麼簡單,臨睡前一小時服用,效果非常顯著。

 

老師看了很多書對這個小方記憶深刻

 

老師說朱曾柏老先生是國內專從痰論治非常出色的醫師這從痰論治來調裡身體疾病也有它的道理

 

老師又跟我們說歷代醫家一般有從氣機角度來調人身體也有從病理產物來調理人身體的比如從瘀血角度來發揮治病的當屬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最為有招而從氣機角度來調比如黃元禦的《四聖心源》,他的治病角度便跟王清任的角度不一樣,是從氣機的升降出入來調的。

 

一個以病為主,一個以自身氣機升降為主,兩樣兩套思路都有它的用處。比如外傷一棒子打下來,血脈就破裂瘀堵了,甚至腦震盪。這時調氣機就顯得慢了,直接用通竅活血湯調病理產物直接快速。而一般傷寒外感,或疑難雜症、慢性病只需宣通氣機,讓氣機在身上多轉幾個圈子,身體就會慢慢好過來。

 

 

 

 

 

 

 
reade more... Résuméabuiyad

為何我們要學習點舌診知識?


文章轉載自:羅大倫博士的博客

  

 

為何我們要學習點舌診知識?

 
文◎羅大倫

 

2013-11-19

 

從今天開始,我會系統地與大家聊聊舌診知識。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舌診呢?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總結出了很多維護健康的方法,其中舌診是大家一定要學的。我們中醫診斷的時候,診法有:望、聞、問、切四診,其中望診裡邊就有望舌。望,包括望面、望舌、望形態,望神、氣等等。比如“望面”,就包括瞭望患者臉上不同的部位,長了什麼異常的東西?顏色如何?明暗如何等等,望出來的不同問題,代表不同的臟腑有不同的疾病,這些診法很關鍵。在中醫歷史上,很多大師都擅長望診。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醫案上,一定會寫這個人形態如何,面色如何,豐腴還是胖,還有他的性情如何,這是過去古人特別重視的一部分內容。

 

望診在四診裡邊是排最前邊的,是中醫診斷裡邊最重要的內容,古人說“望而知之謂之神”,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古人把望、聞、問、切的境界分別對應成神、聖、工、巧,所以中醫一旦掌握了這個望診以後,診病如神,那是非常高的境界。大家可能也會有這種經驗,好的老中醫看病非常快,短短兩、三分鐘就把你的問題都說出來了,有時候就會想這個老中醫號脈真的那麼準嗎?其實不只是號脈,你一進門的時候,老中醫一看你的面色,你的形態等,就已經把你身體的狀態猜個八九不離十了。接著坐下來看看舌頭,再切脈驗證一下,然後再問幾個問題,幾個回答跟他心裡想的對應上了,他心裡就有數了,對於這個患者的診斷就出來了,這是經驗。所以,望診是中醫診斷裡面很重要的內容,是學習中醫必須要掌握的。我們如果想維護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有所瞭解,學習瞭解一下這部分內容是很必要的。

 

但是現在很遺憾,望診這個內容丟失了很多。過去的中醫世家,望診是傳男不傳女,慢慢地傳承的人少了,有的甚至失傳了,而且望診又很難記錄,因為寫不清楚。《黃帝內經》裡邊望診的內容現在基本沒人會了。我曾經向我們的色診大師王鴻謨先生請教過,他說這部分內容完全掌握的人不多了,他現在在講色診,但是要傳授起來還是有難度,即使真正寫下來也描述不清楚,因為很多顏色的明暗變化比較難以形容,大家看完了還是需要自己領會。

 

舌診的來龍去脈

 

那麼望診裡邊什麼最直觀呢?就是舌診。舌診出現的年代比較晚,望診是隨著中醫一起出現的,在《黃帝內經》裡邊望診內容就很多了,包括望面色,望神態等等,但是舌診的內容很少,《黃帝內經》裡面對舌診只有一些簡單的描述。《傷寒雜病論》裡描述也不多。舌診是在金元時期才真正系統出現的。但是出現以後,並沒有完全發展起來,而是後來到了清代的時候,舌診才跟溫病學說一起發展起來的。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舌診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原來,在金元時期出現過一本書,這本書是《敖氏傷寒金鏡錄》,這是中醫舌診的第一部專著。裡面專門論述舌診的內容,但是講的相對簡單,他把舌診和患外感的傷寒病對應了,然後提出什麼顏色的舌頭代表什麼階段,外邪到六經的哪一經了,同時配圖說明。當時畫的圖很有意思,用彩色畫的,怕彩色失真,又標上了是什麼顏色。這個作者是一位姓敖的醫生,但是名字已經遺失。很多人以為敖姓是少數民族,其實不是,敖是漢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只是非常遺憾,這位了不起的醫生名字沒有流傳下來。這本書出來以後,大家並沒有重視,幾近失傳。明代有個太醫院的院長叫薛立齋,他在北京的時候發現有的大夫看病如神,效果比別人都好,就覺得很奇怪,他問大夫說你有什麼本事看病這麼准,大夫不說,不告訴他為什麼。他就觀察,發現這大夫看病的時候都會看病人的舌頭,薛立齋就覺得奇怪了,這個方法以前沒有見過啊。因為以前中醫只是號脈,他問他們從哪兒學的這個功夫,但那人始終不說從哪兒學的。

 

後來薛立齋到了南京太醫院工作,他在書庫翻書,找到一本舊書,就是《敖氏傷寒金鏡錄》,他翻開一看,這本書裡邊有很多關於舌頭的內容,立刻就明白了,原來那些大夫看的是這個書。薛立齋這個人境界比較高,他沒有把這本書藏起來,而是把這個書給翻印出版了,就是按照原書的顏色,顏色怕失真也都給標上字,然後出版了,從此以後舌診才大行於天下。

 

舌診出現以後,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舌診。這個時候,恰恰又趕上了溫病學說正在萌芽。那麼,這溫病學說,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溫病學說,是有別於傷寒理論的一個學說,傷寒理論認為外邪侵犯人體,以寒邪為主,這個學說在中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是主流。而後世誕生的溫病學說,則認為還有溫熱之邪侵犯人體,所以這個理論叫文筆學說。從金元以後到了明代,溫病的學說開始萌芽了。但是最初,溫病思想的出現,是與瘟疫相關的,因為明代的時候,社會比較動盪,人民很貧窮,瘟疫不斷,一旦瘟疫流行的時候,成千上萬的百姓患病,瘟疫大規模流行。此時,醫生們發現,按照以前治療傷寒病的散寒的方法治不行,醫生發現此時患者多呈現熱症,而過去的中醫對此經驗不足,此時急需新的理論的出現,於是,人們開始關心瘟疫的問題。

 

《敖氏傷寒金鏡錄》這本書正是把舌診跟熱症聯繫起來了。因為人體越熱舌象(包括舌苔和舌質)的變化越明顯,當時有個叫吳又可的醫生寫了一本書叫《溫疫論》,當時還用溫熱的溫,不是病字旁的瘟。吳又可論述了瘟疫的來龍去脈,他認為,這些瘟疫熱邪居多,需要鑒別,從他這裡,把舌診和瘟疫聯繫起來,研究瘟疫的醫家怎麼來標示熱呢?因為之前人們認為所有的外邪外感病都是受寒了,那麼吳又可他們說不一定都是受寒,還有受熱邪的。那麼什麼能證明病人是受熱邪呢?他們就發現,舌診是最有力的證據。人受熱邪,舌象變化最明顯,舌苔會變黃、舌質會變紅,而診脈卻未必有那麼清楚,所以瘟疫專家就大力發展舌診。然後明代後期到清代的時候,從瘟病裡邊又分出一個學術分支,叫溫病,醫生們發現,並非所有的情況都是瘟疫,熱邪也會引起普通的外感,於是起名叫溫病,結果溫病學派越來發展越大,後來甚至把瘟疫的內容收到了自己的體系中。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說的傷寒、溫病兩大學派。

 

然後,人們又慢慢發現:通過舌診診斷,內傷病看得也很清楚,於是舌診與內傷疾病也建立起了聯繫。這樣一路發展到清代的時候,舌診基本成型了。到清代晚期的時候,舌診基本完成了學說的建立,體系非常完整。到現代建國以後,人們運用更加豐富多樣的科技手段來分析舌診,分析為什麼它會反映人體的變化。比如說:舌苔是什麼構成的,舌苔裡邊到底有什麼等等。經過分析發現舌苔裡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有絲狀乳頭,有食物殘渣,有各種微生物等,當絲狀乳頭充盈的時候,舌苔有什麼變化等等,分析得越來越細。這樣,我們就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舌診是非常靈敏的,它能更直觀地反應我們身體的情況。

 

四診都有哪些內容?

 

在中醫診斷的四診中,診脈屬於“切”的內容。大家如果仔細觀察中醫診脈,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很微妙的過程。很不直觀,你不能打開血管看它是怎麼跳動的,你要通過手指頭感受,大家知道每個人手指的靈敏度是不同的。你經常幹活就厚,摸著就不靈敏,天天打籃球也不靈敏,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教起來就更費勁了。所以,中醫形容脈診,有句話,叫“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古代的時候,還是比較重視診脈的,古代很多醫生是切脈如神,一切脈就知道病人怎麼回事,現代中醫這樣的高手就減少了,原因是師承學習的人越來越少,所以診脈的技術流失很嚴重。有真正脈診經驗的人越來越少。望聞問切四診中的其他內容,聞是聽,古代指的是聽聲音,不是現在說的聞氣味,古代把聞氣味叫“嗅”。聞是聽,聽聲音,聽你說話的聲音,聽咳嗽的聲音等等,這個我們今天也研究不夠。古代高明的醫生聽人說話的音調,音律,就可以判斷這個人身體的狀態如何,這個方法在《黃帝內經》裡有所記載,但是後世瞭解的人不多。大家知道張景岳是明代有名的中醫,據說他在遼東的時候,聽到老百姓在田間唱歌悲涼的聲音,從音律上聽就知道將要亡國,所以他趕快回家了。張景嶽寫《類經》的時候,就很重視《黃帝內經》的這部分內容,但是也不知道怎麼來解釋,可見其內容之難以掌握。

 

聞還以通過一個人說話的尾音,來判斷他的中氣是否充足,中氣不足的人尾音會低。這樣的內容有很多,但是歷代都研究較少。所以,今天聞診只有增加新內容,就是聞氣味。通過聞患者身體的各種氣味,來判斷其病情。

 

四診望聞問切中,問就是問病史,張景嶽就在《景嶽全書》中寫過《十問歌》,這是問診一個比較詳細的內容,我們今天要學習,比如孩子咳嗽,那麼我們家長需要掌握孩子咳嗽的聲音如何,一天幾次咳嗽,每次咳嗽多少聲,痰如何,成塊不成塊,是黃的還是白的,濃的還是清的,清到什麼程度等等資訊。這樣,才能為醫生診斷提供最準確的資訊,這也是大家學習中醫知識的意義之一。

 

為什麼舌診如此直觀?

   

這樣,我們看到,在中醫的診斷手段中,舌診是比較好學的。舉個例子,大家看我們的手,能看到到裡面肌肉的顏色嗎?不能,為什麼看不到呢?因為肌肉外邊包裹的是皮膚,皮膚分很多層,把肌肉的顏色都擋住了,所以您看到的是黃白色的皮膚,看不到肌肉的顏色。但是舌頭很特殊,舌頭肌肉外邊包裹的是黏膜,黏膜是半透明的,黏膜裡面又有很多毛細血管,那麼肌肉裡邊氣血充盈的時候,尤其是血液充盈的情況,透過半透明的黏膜是可以觀測到的。因為血液豐富就呈淡紅色,血液不充足的話顏色就開始減退了。所以舌頭是這樣的一個器官,可以通過半透明的黏膜觀測到體內血液充盈的狀態。這在舌診中,叫觀察舌質。舌體是一個橢圓形的,舌邊露出來的淡紅色的叫舌質。舌質反映的是我們身體的正氣如何。比如,裡邊血液足,舌質就變淡紅了,血液不足就變淡白了;體內整個溫度在下降,它又變白了,溫度上升它又變紅了等等,通過這些觀察,我們會瞭解很多身體的資訊。

 

舌頭的正中間鋪的是薄白的舌苔,舌苔反映的是身體狀態如何,功能正常舌苔就是薄白苔,身體功能低下以後,舌苔向兩個方向發展,要麼變厚或變密,要麼消失。同時,舌苔也反應身體裡所受的邪氣如何,比如濕氣重,則舌苔滿布、變厚;如果痰濕重,則舌苔變厚變黏膩。

 

所以大家看,舌診是如此直觀。通過舌頭能夠看出我們身體內的正氣是否充足,它的運行是否正常,能看出邪氣的狀態如何。因此,如果我們能學會看舌頭,那麼基本上就可以瞭解身體大概的情況。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的觀念是:真正的健康其實並不完全在醫生手裡,而更多在自己手裡。如果我們隨時知道自己的狀態如何,隨時調整,隨時去改善,就真正能夠健康。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維護家人健康的重任,學會以後可以經常給家人看一看,養成每天看看舌頭的習慣,做做篩查,沒問題當然最好,有問題趕快調整一下,這叫篩查,這是我們做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

 

所以,醫學知識並不高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一些,這樣就可以把健康更多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的舌診研究之路

 

我是怎麼開始舌診的研究的呢?我之前學中醫學了很久,主要研究的是歷代醫家的經驗,碩士論文寫的就是清代名醫葉天士,葉天士是位水準極高的中醫大師,當時我把葉天士的書《臨證指南醫案》都快翻爛了。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理論水準已經很高,但是開個方子,效果還不太好。我是學中醫的,親戚鄰居總來找我諮詢,大家覺得我都學到中醫碩士了,就讓我開個方子。可是我開完方子以後下次再見面,別人都躲著我繞道走,我也不好意思去問為什麼。我心想:按我的理論推斷應該不錯啊,五行辨證,這個克那個,那個生那個,辨證很好啊,到底怎麼回事呢?有時候見面我就會問,我說上次方子怎麼樣?人家就很尷尬,不知道怎麼回答我。直接說沒效,那我學了這麼多年等於白學了;說有效果,那是說謊。所以人家就說還行,吃了沒什麼壞處,但是病沒好,這令我很難過。我想我理論學得夠好的了,我看了那麼多古書,為什麼看病效果那麼差呢?我很困惑。碩士畢業以後也跟老中醫學習看病,抄方子,但還是不行。慢慢地我就發現:自己的欠缺在於診斷。診斷好比是火車道的道岔,扳道岔。鋪好了道岔,火車才能開呀。診斷是分析疾病,分析健康的第一步,這一步一旦分析錯了,後邊技巧再高也沒用。好比你要從上海去北京,你一上來就奔南邊走了,大方向錯了,你要坐火車慢點還好 你要坐飛機一下子就到廣州了,中間改都沒法改。所以診斷不對,後面你技巧越好越容易出問題,你開的藥越猛量越大,藥越好反而患者受害的越多。所以我發現診斷是第一位的,我就發誓,一定要在診斷上提高水準,於是我就報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診斷學博士,經過努力,終於如願考上。

   

報考博士選導師的時候,我就在想該選診斷的哪一部分學習好?其實診斷裡邊兩大部分都非常好,一部分是研究“問診”的部分,專業叫證候學。研究證候學需要到醫院填量表,填症狀問卷,要求填得特別詳細,症候最後分成證,證候學水準的人問診特別好。問了幾個問題以後基本上就可以把病人歸類了;另外一部分,我就覺得舌診非常好,平時老中醫看病,看舌頭都特別重要,舌診很直觀,於是我就報了梁嶸老師舌診專業。學了三年博士,對我影響非常大。在做舌診的客觀化、標準化研究時候,我們拍舌診的照片的同時把患者的診斷資料全都拿來,一一對照。病人有什麼病,他的檢查、診斷、問診內容等,這些都要和他的舌頭對照。當時我一邊收集資料一邊練,我先看舌頭,在心中分析患者的體質,然後猜他的問卷,症狀描述應該是什麼樣的,然後再拿著臨床資料對照,看是不是這樣的,這樣反覆地練習。結果搞了三年以後,我對舌頭就特別熟悉了。我電腦裡邊有三千多張舌頭的照片,我讀博士的時候沒事就閒著在宿舍裡看照片。有時偶然看電視的時候,看歌唱家張嘴唱歌,別人聽到的是美妙的歌聲,我本能的看人舌頭,心中開始分析這個歌唱家的體質如何。

 

對舌頭瞭解以後,誰來向我諮詢問題我都會看他的舌頭,看了以後比較典型的我就會記錄下來,慢慢整理,越來越有經驗,有好多外地的朋友,比如在美國的朋友身體有問題,他不可能飛回來一趟,那怎麼辦?我讓他把舌頭拍下來發到我郵箱裡,分析完舌頭以後我再問他一些問題,發現跟我的分析都比較吻合。後來我給人調身體基本上都是先看舌頭,號脈變成了一個輔助的。有的中醫是先號脈,號脈以後再看別的,來驗證號脈的結果。我是先看舌頭,然後再號脈驗證舌頭的結果,包括問診也是驗證舌頭的結果。如果什麼條件也沒有,我單憑舌頭也會做出一些判斷。慢慢地我就發展起來自己舌診的優勢。

 

對舌頭瞭解以後,我感覺到確實令我受益頗多。我現在覺得在診斷方面基本上很少犯錯誤。所以我認為:舌診學好了,一個中醫大夫的臨床水準馬上就會提高;作為一名保健工作者,比如從事按摩、推拿,或者其他的健康養生有關的工作,學會舌診以後,作用會更大。為什麼呢?因為不是專業的醫生,診斷的手段並不那麼多,也不一定像醫生那麼詳細,舌診能幫助更準確地分析客人的身體狀態。除了疾病之外,通過舌診調整亞健康會更有效。

 

我們普通老百姓學舌診也很有效,我們可以自己隨時觀察,因為舌象是動態變化的,醫生往往看到的是這個特定時間的切面。比如你一大早沒吃飯去看,舌象跟你吃完飯的時候是不一樣的。你剛喝完了一杯牛奶,舌苔全是白的,這時醫生看到的就是一個時間切面的狀態。你喝了兩杯水,吃完東西以後,舌苔變了,醫生不知道,他只能觀察到你這個時間片刻的狀態。我們老百姓自己學會以後,可以隨時觀察,觀察多了,就就知道什麼狀態最能反映正常舌象的。不但給自己提供分析依據,也為醫生收集到了更多的資訊。

 

所以,健康的知識大家可以自己學習,掌握以後運用到生活中,給自己和身邊的人進行健康篩查,這對大家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好處。

 

 

 

 






 

 
reade more... Résuméabuiyad

《莊子基本功》電子書


 

新書資訊轉載自:Pubu 電子書城
 
 

《莊子基本功》電子書
 

 
 

   作者:JT叔叔     出版社:智庫鯨工作室    出版日期:2013-11-11

商品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150   格式:PDF



 

 

書刊簡介
 
這本書,蠻能讓人看出JT這個人的「可怕」之處的。
 
比如說,第一部分的《莊子基本功》,照理說,演講時的聽者,都是對《莊子》並不熟悉的群眾;而的確,JT也是用「對外行人說書」的方式,避開了所有艱澀的語言,就淺淺白白、平平順順地,把這件事情,以人人都聽得懂的方式,講完了。
 
可是,JT所教的東西,如果是一個潛心鑽研道經多年的道門中人聽到了,我相信這位聽者,很可能會覺得驚訝:「道門千古不傳之密,怎麼會這樣就都破解了?」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要叫作《道門大揭密》,說來也是可以的。
 
而JT私下也說:「我提到的那一些身體感的經驗,再加上〈齊物論〉的那幾個招,練出來的東西,就是佛門的『天臺小止觀』。」也就是說,這本書,如果你會讀的話,其實就是一本佛家「止觀法」的教科書;而且是真傳最足斤足兩、原汁原味、最容易消化吸收的一本。
 
而JT在講話中的小岔題,有的說了非常重要的佛門心法;有的講到的基督教的核心修練訣竅;還把練內功的「走火入魔」現象,極為嚴謹地從頭到尾分析了一遍……
 
李辛老師有一次半開玩笑地說JT是「中醫界的王語嫣」,雖然JT自己常說:「若要論所知之廣博,我又遠不如馬光亞、陳潮祖教授這些前輩。」但是,JT在「一件事情的一個小點」上面那種對情報精確度要求到極點的「宅氣」,卻是許多大師所沒有的。
 
JT這個人,一向就是小家子氣得很,為人黏黏纏纏,事事想不開。但是,這些種種的人格缺陷,在這本書裡,卻像是日劇《自閉症宅男偵探》那樣,作了一個優異的武力展示,常人所不能及的「學者症候群」的特色,蠻能以「優點」的方式表現出來。
 
最重要的,這些道門神功,都是JT自己勤勤懇懇、一步一腳印練上來的,所說的經驗值都是有血有肉的,並不會給人一種在「打高空、談玄論道」的感覺。更加不會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超然。讀者看到JT如此毛手毛腳地修練這些道家神功的冏樣,說不定反而會信心大增,覺得「我一定可以比JT更快練成!」呢──讀到這,就會覺得,JT果然是「王語嫣」,自己功夫不如何,教人,倒是挺行的。
 
 
符碼的小宇宙
四之一:內篇 莊子基本功 (即本書)
四之二:外篇 重講調陰陽 (即將推出)
四之三:雜篇 學習傷寒論 (即將推出)
四之四:附篇 有友來後(即將推出)
 
 
章節目錄
 
內篇 莊子基本功
 
得之於手而應心
一龍 一蛇
每下愈況
辯者有不見
 
 
作者介紹
 
JT叔叔,1970年生,本業為日文翻譯。
 
近年在台灣主講中醫基礎理論、傷寒雜病論、莊子內七篇等課程。授課風格生動平易,活潑自然;內容深入淺出,透闢精警。深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程度受眾之歡迎。其授課講稿多以光碟流通。迄今著作尚未在大陸正式出版,但網路上的流布已非常廣泛。據不完全統計,流布其講稿和部分授課視頻的各種網站有數百家,網頁達數萬。網友有都市的白領階層、年輕父母、久病成醫者、中醫從業者等等。JT叔叔的講稿在網路上非常受歡迎,網友稱為「口水書」、「笑翻」、「一拿起來就放不下」;還有網友自發組織「JT叔叔讀書會」,例不勝舉。
 
JT叔叔並不是專業的中醫從業人員,自言其授課乃「基於興趣的讀書計劃罷了」。但即使是專業的中醫人,亦對其課程予以高度的評價,而謂其授課內容「每一堂課都如同一種即席的藝術創作,具有高度的精神水平與啟發性;難解的古醫理,往往在其不經意的談笑之間,令人豁然貫通。」
 

 
 
欲知最新JT叔叔的出版品相關訊息,請加入臉書社群:
 
 
 
 
 
 
 
 
 
 
reade more... Résuméabuiy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