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從組織理論看醫院對論成效給付(Pay for Performance)的反應

目前所實施的P4P方案差異度其實蠻大的,每個方案著重的成效面向、衡量項目、基本目的、財務誘因的設計與多寡都很不一樣。有些方案針對預防篩檢或慢性病管理,有些針對臨床照護品質,有些則是希望降低醫療的錯誤。因為看重的成效面向不同,因此衡量成效的項目也就不同,有些計畫使用結構面的衡量指標,如醫院是否有使用電腦醫令系統?或有沒有ICU專科醫師等等。有些方案強調過程面的指標,像是醫師或醫院對其所照顧的糖尿病人是否有依照臨床指引的規定,定期測量HbA1C、LDL、血壓、足部及眼睛檢查等,或者對吸菸病人有否提供一定比例的戒菸衛教等。還有些方案採取結果面的指標,比如經風險校正後的死亡率、病人滿意度等。在獎勵或財物誘因方面,有些方案是根據醫院或醫師是否達成一定的成效標準,有些是根據成效改善的程度去獎勵,前者稱為pay for performance,後者稱為pay for improvement。有些方案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